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是為什麼?牙齒偶爾抽痛的原因為何?牙神經痛症狀有哪些?牙齒痛是蛀牙嗎?牙齒間歇性疼痛怎麼辦?
以下我將從牙齒痛的治療經驗出發,教你 8 招舒緩牙齒痛的方法!
為何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? 5 大徵兆是牙齒神經痛

當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的時候,可能代表牙齒痛到神經,因此牙齒發出了警訊,如果只是等待痛感消失,牙神經痛的情況可能會逐漸惡化。
因此我整理了 5 種牙齒神經痛的常見徵兆,幫助你平時能更加留意牙齒問題。
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
許多人都會跟牙醫師說「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」,這種牙齒間歇性的痛感,常是蛀牙接近神經、牙齒細微裂痕或牙周問題,所引起短暫的神經刺激。
有些人碰到過冷或過熱食物時,牙齒神經痛的感覺會特別明顯,因此如果疼痛頻率增加,或者痛感變得更加劇烈的話,建議快速尋求牙醫師協助!
牙齒悶悶的痛
如果持續有牙齒悶悶的痛的感覺,可能代表神經已經受到壓迫或發炎、蛀牙深入象牙質,或是牙周組織發炎導致壓力增加。
這種悶痛常常會持續一整天,且在咬東西的時候更加明顯,如果放著不管,可能會發展成更嚴重的牙髓炎、牙根尖發炎、根尖囊腫等病變。
臉頰擴散性疼痛
當牙痛蔓延到臉頰、太陽穴或下巴,疼痛可能源自於牙神經或深層發炎,這可能是嚴重蛀牙、牙髓炎,甚至智齒發炎引起的。
這種疼痛常會隨著溫度變化,或壓力增加而加劇,讓人誤以為是耳朵或頭部問題,時間一久可能會影響咀嚼功能,甚至影響鄰近牙齒或神經組織。
咀嚼明顯不舒服
有時候牙齒咬東西會痛不咬不會痛,可能是牙齒受到過度磨損、咬合不正、深層蛀牙,或是牙髓發炎的徵兆,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牙齒結構受損、斷裂問題。
牙齒神經痛其他徵兆
若長期忽視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的問題,可能會發展成牙齒持續性疼痛、牙齦腫脹、夜間疼痛感加劇,或甚至發燒等症狀,建議儘早給牙醫師看診,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感染。
🦷延伸閱讀:牙齦發炎怎麼辦止痛? 1 篇總整理症狀/成因/解方!
牙齒偶爾抽痛是為什麼? 8 大原因一次告訴你

牙齒偶爾抽痛通常是牙齒神經痛的典型症狀,常見的原因有蛀牙、牙周病、牙髓炎、壓力性牙痛、敏感性牙齒、牙齒斷裂、磨牙。
以下帶你看 8 大牙齒抽痛原因,讓你更快找出自己的牙痛來源!
蛀牙
當蛀牙往內侵蝕到象牙質,就會讓牙齒神經非常容易受到刺激,進而導致牙齒偶爾抽痛。
剛開始可能只會造成短暫不適,但當蛀牙越來越深時,痛感就會越來越頻繁,甚至導致「牙痛要人命」的狀況。
牙髓炎
一篇國際論文指出當牙齒嚴重蛀牙、裂開、損傷,或牙周病細菌擴散時,細菌會趁虛而入感染牙髓,使得牙神經發炎,並引發突發性的抽痛。
如果沒有適時治療,牙髓炎引發的抽痛,會逐漸演變成持續性的牙痛且難以忍受。
壓力性牙痛
長期壓力會讓人無意識地緊咬牙齒,壓迫牙神經而造成刺痛,長期也會使顳顎關節受力疼痛,甚至導致肩頸肌肉緊繃。
壓力造成的內分泌失調,也會引起口腔潰瘍等問題,讓整個人的身體不適感加重。
敏感性牙齒
牙齒表面的琺瑯質受損之後,就會暴露象牙質,使得吃冷熱食物時容易刺激神經,導致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,建議可尋求專業治療或使用抗敏感牙膏。
牙齒斷裂
牙齒斷裂可能是因為牙齒結構脆弱,或是明顯外力衝擊,當牙齒越裂越深時,牙齒間歇性的痛感就會越來越明顯,尤其是咬硬的食物時,就可能會劇烈疼痛。
磨牙
習慣性磨牙或因壓力而磨牙,會讓牙齒表面受損,甚至影響牙神經,導致不明原因的抽痛,這種牙齒痛通常發生在清晨或長時間咀嚼後,並可能伴隨下巴痠痛感。
牙齒咬合不正
當牙齒排列不均,或經常使用單側咀嚼,可能導致牙齒受力不均,進而引發牙齒神經痛,長期忽視可能影響咀嚼功能,甚至引發顳顎關節症候群。
漾潔牙醫診所擁有多項先進牙科技術,如舒眠牙科治療、 Litetouch 水雷射、二極體雷射技術、 3shape 數位口內掃描儀,能幫助您進行牙齒治療與修復,遠離牙齒神經痛的風險。
如果你對於其他牙齒問題有疑惑,歡迎點擊下方按鈕,與我們的專業團隊進行諮詢!
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怎麼辦? 8 招有效舒緩牙齒痛
想知道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怎麼辦?如果想要緩和牙齒間歇性的痛,我整理了下面 8 招舒緩牙齒痛的方法,讓你知道牙齒痛到神經怎麼辦!
冰敷
牙痛神經刺痛的時候,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臉頰外側,降低發炎反應並舒緩疼痛,建議每次冰敷 10 分鐘後,休息 10 分鐘,避免低溫過度刺激皮膚跟牙齒。
利用鹽水漱口
溫鹽水具有消炎與殺菌的效果,能幫助減少細菌滋生,將半茶匙鹽溶於溫水中,每日漱口 2-3 次,可幫助舒緩輕微的牙齦發炎腫脹與敏感不適。
維持口腔清潔
牙齒痛的時候,更應該保持刷牙與使用牙線的習慣,避免口腔內細菌孳生,加劇牙痛的情況,建議選擇軟毛牙刷搭配含氟牙膏,並適度用力刷牙為佳。
避免用力咬合
如果牙齒神經痛的原因,是因為牙齒斷裂或咬合不正,可以盡量進食軟的食物,如煮熟的蔬菜、燉過的肉類、稀飯等,避免過度用力咀嚼讓疼痛加劇。
減少劇烈運動
劇烈運動可能增加血流循環,而讓牙齒發炎更加腫脹,進而加劇牙齒神經痛;建議暫時減少高強度運動,改以散步或伸展方式替代,減少為牙齒神經帶來刺激。
禁止飲酒、吸菸
酒精與尼古丁會影響血液循環,同時降低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,使得牙齒痛的週期持續更久,飲酒還可能會刺激神經系統,使得牙齒偶爾抽痛的頻率更頻繁。
看診尋求牙醫協助
牙齒神經痛的情況通常會反覆發作,而且比較難隨著時間而改善,若牙痛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作息,應儘早就醫,讓牙醫師診斷出真正的原因。
透過專業儀器檢查、對症下藥的治療,能有效處理牙齒神經痛的問題,避免未來牙齒健康惡化,或牙齒痛到無法承受。
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的救星,就找漾潔牙醫診所!

如果你有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、牙齒偶爾抽痛的問題,漾潔牙醫診所擁有專業多元的牙醫師團隊,能全面應對蛀牙、牙髓炎、牙周問題、齒顎問題!
漾潔牙醫診所擁有先進牙醫技術,如 Litetouch 水雷射治療、舒眠牙科治療、 PRF 補骨技術,讓您在安心又舒適的情況下接受治療,恢復健康的牙齒狀態!
歡迎點擊下方按鈕免費諮詢,讓我們成為你牙齒神經的守護天使!
牙齒神經痛會自己好嗎? 6 項專業治療一次看!
牙齒神經痛會自己好嗎?完全不會,如果放任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的情況,將會越來越嚴重,並進一步影響到生活作息跟工作效率。
以下整理了 6 種牙科治療方法,讓你能選擇適合牙齒的專業治療,從根本處置牙齒痛的問題!
補牙
當蛀牙或牙齒損壞尚未影響牙神經時,補牙是快速有效的治療方式;補牙過程牙醫會先清除蛀蝕或受損部分,填補適合的填充材料,避免蛀牙或損壞繼續惡化。
洗牙
牙結石堆積有機會造成牙周發炎,影響到牙齒神經而引發疼痛,定期洗牙可以清除牙結石,降低牙周病風險,並減少細菌感染引起的牙神經痛。
牙齒抗敏處置
如果牙齒因琺瑯質受損而變得敏感,醫師可能會塗抹抗敏感藥劑,如氟化物或硝酸鉀等成分來強化牙齒,減少牙齒動不動就抽痛。
也能在蛀牙以前,自費塗抹預防蛀牙封劑,減少往後蛀牙而引發牙齒神經痛的可能。
根管治療
當牙神經受到感染而引發牙髓炎時,根管治療能清除受損神經,並填補牙根防止細菌再次入侵,這樣做能保留健康的牙齒,避免日後發炎惡化的拔牙風險。
拔牙
如果牙齒嚴重受損,且無法透過根管治療或其他方式保存,拔牙可能是最後的手段,建議拔除問題牙齒後,透過植牙或假牙來維護牙齒的咬合功能。
牙齒嵌體修復
當牙齒因裂痕或蛀牙受損,但還不至於需要拔牙或根管治療時,可以選擇嵌體修復覆蓋受損區域。
專業牙醫會根據個人牙齒形狀,客製化合適的修復體進行鑲嵌,減少神經暴露與疼痛,並恢復牙齒功能與美觀。
🦷延伸閱讀:舒眠牙醫費用要多少?注意 4 大舒眠牙醫後遺症!
為什麼會牙齒偶爾抽痛? 4 層牙齒構造大拆解
想要了解為什麼有牙齒偶爾抽痛的狀況,就要先知道牙齒構造的奧妙之處,這與我們的其他器官有很大的不同。
以下將為你完整拆解牙齒結構,告訴你琺瑯質、象牙質、牙骨質、牙髓,與牙齒偶爾抽痛有什麼關係!
牙齒表層:琺瑯質
琺瑯質是牙齒的最外層,也是人體最堅硬的組織,主要由礦物質構成,負責保護內部的象牙質和牙髓。
當琺瑯質因蛀牙、酸蝕或刷牙過度受損時,裡面的象牙質會暴露在外,使得牙齒會變得敏感。
牙齒內層:象牙質
象牙質位於琺瑯質下方,主要由鈣與磷組成,內含許多微小管道與牙神經相連。
當象牙質暴露在外時,很容易就會將外部刺激傳遞給牙神經,進而造成牙齒間歇性抽痛。
牙齒底層:牙骨質
牙骨質覆蓋在牙根表面,保護牙根內部的象牙質,連接牙周韌帶並穩定牙齒。
如果當牙齦萎縮、牙骨質暴露時,牙根會變得更敏感,使得咀嚼跟刷牙時造成刺痛感,連帶影響牙周健康。
牙齒深層:牙髓
牙髓位於牙齒最深處,內含神經和血管,是牙齒的「感覺中樞」,當牙髓被細菌感染或受到外力撞擊時,可能會導致發炎跟自發性疼痛,甚至半夜牙齒痛到睡不著。
如果牙髓受損嚴重,可能需要進行根管治療來移除受損組織,緩解牙齒神經疼痛。
為什麼會牙齒一下痛一下不痛?|常見問題
為你守護牙齒的神經健康 | 漾潔牙醫診所
牙神經是牙齒的「生命線」,接受外界刺激並維持牙齒的健康功能,漾潔牙醫診所致力於提供專業的牙科診療,幫助患者治療與預防牙神經相關問題。
無論是輕微敏感、牙髓發炎,或需要進行根管治療,我們都能提供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案,讓您遠離牙痛,擁有健康自信的開朗笑容。
歡迎點擊下方按鈕,讓我們的專業人員竭誠為您守護您的牙齒神經!
漾潔牙醫診所位於新北中和,擁有最優秀的牙醫團隊及最完善的牙醫設備,給予病患最專業的牙科建議。
診所內提供私人獨立診間,看診環境明亮、舒適,手術恢復期有諮詢師定期關心並追蹤恢復狀況,滿足各項口腔健康需求的同時,更提供最優質的護理服務。
主要服務項目
- 電話預約專線:(02)2926-6922
- 診所地址:新北市中和區中和路314號

漾潔牙醫醫師團隊
蕭閎懋 院長
學歷
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士
經歷
Ivoclar BPS 吸附性假牙認證醫師
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
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研究員